米埔生物多樣性:魚塘
文:Thomas Gomersall
不難理解為什麼米埔自然保護區的鳥類受到如此多的關注,因為牠們是那裡最常見的動物,對保護區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護牠們。 但別忘了,保護區裡還住着許多其他生物,包括33種哺乳動物,8種兩棲動物和105種蝴蝶。
接下來將為大家介紹一些鳥類和鮮為人知的物種,牠們棲息於米埔六大濕地生境,我們首先從魚塘講起。
這些魚塘曾是蓬勃的水產養殖業一部分,如今成為米埔生態敏感區的緩衝區,減小了人類對保護區的影響。 許多池塘仍由養魚戶沿用傳統方法來管理,同時這些方法亦令以下棲息於此的野生動物獲益:
鳳頭潛鴨(Aythya fuligula):在冬季遷徙季節,鳳頭潛鴨是最早到訪米埔的渡冬客一。 牠們會在青山公路附近的池塘聚集,並潛入水中覓食。 與許多其他鴨子一樣,從顏色便可辨認出牠們的性別,即雌性為深棕色,雄性則為黑色和白色,有時看上去像紫色的。此外,雌鳥的頭冠更短一些(Tipper, 2016, p. 20)。
池鷺(Ardeola bacchus):許多鳥類的羽毛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會有所不同,在香港,這種變化最明顯的當屬池鷺。牠們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,都是一身棕褐色的羽毛,胸部和頭部有斑點。但在夏季的繁殖期,牠們頭部和胸部會變成栗褐色,背部變黑,下腹部變白(Tipper, 2016, p. 26)。牠們以青蛙、魚類、昆蟲和甲殼類動物為食。
小鸊鷉(Tachybaptus ruficolis):小鸊鷉常見於后海灣的魚塘,並且是為數不多常年在此棲息的水鳥之一。 牠們幾乎一直在水上生活,既能潛入水中捕食小魚,又能利用植物築起水上浮巢。在繁殖季節,牠的頸部和臉頰會長出栗色的羽毛(Viney et al, 2005, p. 36)。
黑卷尾(Dicrurus macrocercus):魚塘周圍並非所有的鳥都是水禽。 這種開闊的低地環境,樹木稀少,也是許多體型較小、隨處棲息雀鳥的家,黑卷尾便是其一。這種叉尾小鳥常在電線上停留,捕食昆蟲時,電線便成了牠們的「發射台」。 儘管牠的外觀樸實無害,但對像烏鴉這樣的大鳥卻極具侵略性,並且會成對飛行時惡毒地騷擾牠們。 牠的叫聲就像貓一樣 (Tipper et al, 2016, p. 95; Viney et al, 2005, p. 216)。
長尾南蜥(Eutropis longicaudata):長尾南蜥是香港常見的蜥蜴,鍾意陽光,白天經常會在裸露的巨石或石屎路面上曬太陽。 一旦察覺到危險,牠便立即擺脫慵懶的狀態,迅速躲入縫隙或茂密的植被。在春季,雌性將尋找庇護所,如岩石縫隙或牆壁上的洞,並會在這些地方產下最多16個卵。 牠們看似股鱗蜓蜥,但可以通過長長的尾巴和頭部,以及和不太尖的鼻子以作辨認(Karsen et al, 1998, p. 96, p. 99)。
References:
- Karsen, S.J., Lau, M. and A. Bogadek. 1998. Hong Kong Amphibians and Reptiles: Second Edition. Provisional Urban Council, Hong Kong. 96pp, 99pp.
- Tipper, R. 2016. A Naturalist's Guide to the Birds of Hong Kong, John Beaufoy Publishing, United Kingdom. 20pp., 26pp., 95pp.
- Viney, C., Phillipps, K. and C.Y. Lam. 2005. The Birds of Hong Kong and South China. Information Services Department, Hong Kong SAR Government, Hong Kong. 36pp., 216pp.